读史笔记一

读史可以明智

记得中学时候我对历史并不太感兴趣。原因是因为老是要求我们背年代,背意义。我对历史感兴趣的地方是那些人,那些事。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这形容历史最恰当不过了。历史往往以相似性不断地重复着,时间并不重要,从中我们看到了天地间的因果规律。而且不论生前多么的显赫一时,或者贫困艰辛,死后不过荒冢一堆罢。搞那些陵墓也不过劳民伤财,空无益处。唯一留下来的,是那些人性的光辉和传奇的故事,虽然经过千百年后直到今天,我们后人读来都不禁为之动容。我想这兴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。

开篇第一章,是关于孔子弟子—子路的故事。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真是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了。虽然现代很多人对其有误解,这个误解不难攻破。只要去看看论语等原文就明白了。不过历史上,孔子的学说被有意或者无意的曲解倒是不少,被沦为统治者工具也是常有的事情。所以最好还是自己看看原文,而不去看别人怎么说。据说,真正有德行的人,能福荫子孙,能够传很多代。比如,孔子,范仲淹的后代都传到了今天。我研究生时候,浙大一位数学老师就是孔子后代,我还专门问过他,他确实是孔子第 77(或 76)代子孙,令人叹为观止。 仲由,字子路。性格刚烈爽直,勇武过人。因此,孔子早就断言过,子路不会寿终。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子路是死于卫国父子争位。这个父子之争比较搞笑,不是子要争父位,而是父要争子位。蒉聩为了争夺王位,和卫大夫孔悝勾结作乱,他儿子卫出公(这个出字用的好)逃往鲁国。此时,在外面的子路听到了,赶紧回到卫都城,在城外碰到子羔。子羔说,城门已闭,你可以回去了,不要白白送命。此时,叛乱已经成功,这个时节,于情于理子路都可以回去了。然而子路没有逃避,他认为君子应该见危授命。于是子路想法潜入城中。看到蒉聩和孔悝正在台上。子路不能对蒉聩(原来的太子)做什么,因此,子路请蒉聩杀了作乱的孔悝,蒉聩当然不答应。于是众人一拥而上,子路虽然英勇也寡不敌众,身受重伤,帽子带子也被打断了。子路认为儒者之死应该整其衣冠,于是临命终时,戴好帽子,整理好衣服,从容而死。一个人大限将至,仍然保持从容不迫,真的不容易。以前子路最怕听到孔子的话,因为他怕听了自己却做不到。可见这不是偶然的。孔子当时听到卫国出事时就知道子路恐怕命不保了。后来子路死的消息传来,孔子不禁痛哭。子路可以说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,他敢于和孔子辩论,有时还顶撞孔子。不到一年,孔子也死去了。孔子享年 73 岁,而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子路死的时候至少六十多了。一个六十多的老人无畏的行为真是令人不甚感慨。

参考: 《史记 孔子世家》,《史记孔子弟子列传》,以及南怀瑾的《论语别裁》